•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u id="ho2qd"></u></strong></samp>
    <track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rack>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tbody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body>
    <progress id="ho2qd"><bdo id="ho2qd"></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ho2qd"><nobr id="ho2qd"><dfn id="ho2qd"></dfn></nobr></progress>
      <menuitem id="ho2qd"><ins id="ho2qd"></ins></menuitem>
    2. <menuitem id="ho2qd"><strong id="ho2qd"></strong></menuitem>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3.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samp id="ho2qd"></samp>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ruby id="ho2qd"></ruby></strong></samp><tbody id="ho2qd"><bdo id="ho2qd"></bdo></tbody><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1. <samp id="ho2qd"><ins id="ho2qd"><ruby id="ho2qd"></ruby></ins></samp><tbody id="ho2qd"></tbody>

        2. 是時候徹底反思“吃野味”了

          2020-01-23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當前,舉國上下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關情況的披露,已經足以令人反思一些事情,比如“吃野味”。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今日(1月22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根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認知,新型冠狀病毒對于兒童等年紀小的人不易感。而在此之前,網上流傳出一張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里名為“大眾畜牧野味”店的菜單,顯示有活狗貍獾、活豬貍獾、活竹鼠、竹鼠肉、活果子貍、果子貍肉等野生動物,令人不寒而栗。

          中科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 來源:國新辦網站

          十幾年前的SARS,后被證明來自中華菊頭蝠,果子貍與它們接觸、感染后,再將病毒傳染給食用它們的人類。沒想到十幾年后,依然有人大吃特吃各路野生動物,食客與店家將之與滋陰壯陽、防癌抗衰老等等偽科學聯系起來,造成了全國乃至世界層面的重大衛生事件。這種沉痛教訓,還不足讓人以徹底反思“吃野味”么?

          多少年來,已經有無數的科普,反復強調野味的營養價值無甚特異之處,大多屬于“智商稅”食物,抑或是展現某種特權的炫耀性消費。也早有專家指出,野生動物是冠狀病毒的常見宿主,且野生動物遠離人類,其病毒與細菌的研究并不充分,往往難有特效藥。

          這么多年過去,科普近乎喊破嗓子,而野味市場依舊在膨脹。甚至有人吃到國外,把邊境小城變成了招待中國食客的野味市場;也吃到了網上,不時有人在網絡上炫耀吃野味。

          網絡流傳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大眾畜牧野味”店菜單

          在科學上,“吃野味”已被否定,卻并沒有內化成全體民眾的認知共識,變成全民的基本科學素養。在文化上,“吃野味”在神秘主義敘事與營銷技巧鼓吹的加持下,反而有被美化的傾向,變成了可艷羨之事。如今,面對不斷更新的病例數字,可見“大補”“特效”的頑固信念是何其荒誕與愚昧,今天疫情的出現又令人何其心痛。

          痛定思痛,“吃野味”必須有一場深入社會心理層面的反思。這不能只局限在執法層面對非法野味的打擊,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所謂規范市場、確保衛生的整治措施,必須從民眾心理徹底瓦解“吃野味”的合理性。十幾年間,從SARS到新型肺炎,兩次沉痛教訓應該得出一個社會共識:吃野味,就是與健康為敵,與文明為敵。

          2006年播出的電視劇《武林外傳》劇情截圖

          別再炫耀自己是個無所不吃的“吃貨”了,也別再炫耀當地菜肴是如何創造性地把各色動物擺上餐桌了,這種洋洋自得的“機智”,在自然規律面前是何其渺小。拒絕野味,本身也是彌合撕裂的文明圖景。我們不能一邊用著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一邊又迷信著野生動物的神奇功效。文明,就是器物層面和認識層面共同造就的,二者之間若產生過大的落差,必然要付出代價。舉例來說,就是現代化的運輸手段、便利化的網絡支付,導致的結果卻是野生動物的快速聚集與消費,這個代價如何,我們已經看到了。

          分享到: 編輯:張瀟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久久精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