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張朝暉?中牟時報?崔合林 通訊員?趙永剛?文/圖
盛夏時節,萬木蔥蘢,在河南省沈丘縣一戶農家的菜園里,“高鐵”鳴笛出站,過“跨江大橋”,穿“涵洞隧道”,走“高架”,越“丘陵”,繞過綠苗青菜,在總長70余米的“鐵軌”上穿山越嶺,蜿蜒穿行,一幅“亦真亦幻”“氣壯山河”的美麗畫卷躍然入目,令人嘆為觀止。疫情期間,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大一學子張亞東,在自家菜地開啟了自己籌備已久的“微建世界”的建設工作,并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分享建設過程和科普科技知識,贏得了廣大網友的紛紛點贊,被稱為“菜地里的基建狂魔”。
張亞東,1999年出生,沈丘縣人,父母農民。張亞東在上高中期間,就對機電模型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弄清楚其原理和結構,他把家里電機、收音機等家用電器進行簡單拆卸安裝,細心揣摩,潛心鉆研。“興趣是我的動力,是我開啟創新創業大門的鑰匙。”張亞東說。
2019年,張亞東考入了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懷揣著自己創新制作的夢想,他積極參加系里組織的專業教育、精英班宣講、興趣小組招新、職業技能大賽儲備選手選拔、創新改革試點班、校企合作訂單班及創新創意作品展的介紹,最后選擇加入了精英班的學習,由于他愛鉆研,能吃苦,加上對機電模型制作的癡迷,很快就引起了專業課老師和輔導員的注意,老師們多次給其進行創新思路、機械制圖、液壓控制、運動控制等專業指導,很快張亞東就完成多個艦船模型和汽車模型的制作,一經發布就被人高價收購,成了張亞東賺取的第一桶金。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各地學子不能如期返校,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開啟了“云課堂”網絡教學,張亞東無意中看到快手的小視頻,突發奇想,何不建一個模型制作研發中心和實踐工程基地!說干就干,張亞東將研發中心選址自家二樓,實踐工程基地選址自家300平左右的菜地。他毅然決然將賺來的近十萬元經費,大部分投入到機械結構和控制系統研發方面,一邊研發和建設,一邊進行網絡直播建設過程,同時科普科技知識,2020年4月,張亞東“微建世界”門戶開啟,走入世人視野。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建設之初,一大堆問題紛至沓來,如何保證塔吊前段起重吊物與后端配重塊的平衡,液壓支撐的配置、列車不平衡脫軌等問題首先擺在了張亞東的面前,張亞東不斷查閱資料、線上請教柴艷榮老師和覃壽同教授解疑釋惑,李澤華老師長途驅車,趕到張亞東家的菜園,在“過江大橋”旁,在“山體涵洞”前,在“泥水河流”間,就張亞東目前遇到的“橋梁與隧道的線形定位及高程精準測算”、“微型橋梁箱體穩定性不足”、“微型橋梁因砼熱脹冷縮帶來的影響”、“微型隧道中設置軌道”等技術問題進行了指導和解決。最后通過調整卷揚機的位置、液壓支撐平臺的配置方位和提高軌枕路基的水平度,成功完成了張亞東的“微建世界”一期工程。
據張亞東介紹,“微建世界”一期工程只是以實訓實驗為目的,收集科研工作數據。二期工程的智能化無人鐵路網控制工程,目前正在準備相關數據與材料,將很快正式進入建設之中。“三期工程,將會結合我國當今高鐵建設實際,研發各種工程機械模型,架橋機,泵車,攪拌車,挖機,塔吊等模型,并將組建一研發團隊對第三期工程實施高智能拓展研發。”少年心事當拿云,張亞東豪情滿懷。
機電工程系黨總支書記兼系主任潘愛民告訴記者,機電工程系實施雙師工程和青年教師培育工程,以培育生產一線的技術能手、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己任,構建校企“協同創新平臺”,專業共建,課程共擔,協同育人,營造創新實踐環境;利用合作企業提供的真實產品案例作為教學資源,驅動學生創新,通過“精英班、興趣小組、創新人才改革試點班、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意作品展”等活動,不斷發現、培養人才,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輔以導師的言傳身教和專業輔導,從而使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培養創新思維、挖掘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潘愛民說,專業課教師大部分來自企業一線工程技術人員,實踐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通過前期學生自愿報名和老師發現、舉薦相結合,組建師生創新創業團隊,形成一團隊一特色,打造創新創業團隊新品牌,形成以創新團隊培養帶動教學改革,以教學改革促進創新團隊培養的良性循環。
“亞東對事物的觀察很仔細,模仿能力也很驚人,尤其動手能力很強,而且善于從雜亂無章網絡信息中鑒別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所以才能建造出帶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微型橋梁、隧道、軌道等物品。”李澤華老師說。
從寒風料峭的早春二月到酷暑難耐的盛夏時節,從張亞東悶聲不響的無聲鉆研到學院老師的長途馳援,張亞東的家人親眼目睹了菜園基建工程現場的揮汗如雨,辛勤勞作。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支持到支持,張亞東的家人也是經歷了判若云泥的心理歷程。“亞東這孩子心里有主意,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父親告訴記者,“興趣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學校的培養。”
線上有問必答,現場有求必應,學院黨委的重視和支持,助力創新創業環境大幅提升,強大的雙師師資隊伍又為其提供強勁的技術動力引擎。張亞東說:“我不是孤軍作戰,學院領導和系部老師是我強大的后盾!”
柴艷榮是張亞東的液壓與氣動應用技術課程的老師,“亞東同學的創新意識強烈,他能從液壓泵聯系到玩具挖掘機,并対之進行改造等等,思維靈活,想法新奇,我們經常討論。”柴艷榮說。
7月29日,本報記者來到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采訪,該院黨委副書記孟慶琦向本報記者介紹,一直以來,學院秉承“厚德精技,工學交替,理實一體,學做合一”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目的,注重實踐教學,突出創新培養,強化技能訓練,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施“教、學、做、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該院著力改變實習課與理論課的課時比例,逐步增加實習操作的比重,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們有想法、有創意、勤動手、敢實踐。“歸根結底,就是要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孟慶琦表示,學院將專門為張亞東建造一座實驗基地,占地面積一畝。“我們就是要著力培養學生們的創新創業能力,鍛造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
據了解,根據張亞東的實際需要,以及創新創業持續深入推進和資料收集,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部決定,對張亞東創新工作的環境條件改善給與支持,在眾創空間提供一個創新創業工作室,并配套相應的電腦、移動硬盤、資料檔案柜和工具書等資料。“在日常教學期間,為以張亞東同學代表的全體學生提供豐富全面的理論實踐教學保障,為其后續創新創業發展提供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保障。”孟慶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