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起,黃河歷史圖片展、黃河古籍展在鄭州黃河科技學院藝術中心舉辦。
此次“黃河歷史圖片展”和“黃河古籍展”,旨在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籍圖書,重視文化傳承,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
此次黃河歷史照片展所展出的珍貴歷史圖片,由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收藏家秦凌杰先生提供,涵蓋國際國內知名攝影師、學者、新聞記者從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中期,在我國境內黃河流域拍攝的景觀、人物、歷史事件和環境風貌等200余張照片。很多照片從國外博物館收藏得到,此次是首次公開展出,彌足珍貴。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古籍文獻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得以傳承發展的最重要見證。本次“黃河古籍展”,展出了由收藏家范世鋒先生提供的古籍繕本200余冊,內容涉及明清以來與黃河相關的地理文化典籍、圖集,以及黃河治沙論疏治水專著等。
來自北京的一位觀展者說,這次圖片展將黃河的淵源展示得非常全面,讓大家對黃河流域的各個方面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通過這些珍貴的圖片,大家能夠近距離感受到悠遠厚重的黃河文化,聆聽黃河和河南交錯輝映的歷史回響,對飽經滄桑的黃河由歷史上肆虐為患的害河變為造福人民的利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黃河博物館原館長王建平說,從這些珍貴的圖片中能感受到老一輩治黃人的精神與意志。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千里黃泛區從饑荒連年、“一杯河水半杯沙”的貧瘠之地,變成全國現代農業的示范區。中華大地上一代代居民千百年來繁衍生息的河流,不僅是大自然的美好饋贈,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大學生李家文在參觀了圖片展后,激動地說:“滔滔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今天有幸看到如此珍貴豐富的黃河歷史圖片和黃河古籍的資料,讓我對黃河流域的景觀、人物、歷史事件和環境風貌都有了非常直觀和深刻的了解,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今后,我將會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夠融入到幸福黃河的建設偉業中去,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貢獻科技治理的力量。”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