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u id="ho2qd"></u></strong></samp>
    <track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rack>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tbody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body>
    <progress id="ho2qd"><bdo id="ho2qd"></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ho2qd"><nobr id="ho2qd"><dfn id="ho2qd"></dfn></nobr></progress>
      <menuitem id="ho2qd"><ins id="ho2qd"></ins></menuitem>
    2. <menuitem id="ho2qd"><strong id="ho2qd"></strong></menuitem>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3.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samp id="ho2qd"></samp>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ruby id="ho2qd"></ruby></strong></samp><tbody id="ho2qd"><bdo id="ho2qd"></bdo></tbody><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1. <samp id="ho2qd"><ins id="ho2qd"><ruby id="ho2qd"></ruby></ins></samp><tbody id="ho2qd"></tbody>

        2. 鄭能量 | 一句幫忙的話,開啟她21年慈善收養路

          2023-08-17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看到工人的孩子沒人看管,“都送到俺家吧,我教他們認字”

          一句幫忙的話,開啟她21年慈善收養路

          鄭州文明市民張秀珍:先后收養照料30多名孤棄殘障兒童

          靠種地、放羊收入和退休工資,21年來,新密退休教師張秀珍先后收留省內外30多名孤棄殘障等兒童在家里吃住。張秀珍教他們生活自理、供他們上學,用愛心給孩子們一個簡陋卻溫暖的家。張秀珍先后被評為鄭州市文明市民、第六屆新密市道德模范、新密市文明市民等。近日,記者來到張秀珍的家,探訪她曲折而充滿愛心的收養之路。

          張秀珍和還沒離開的孩子在一起 新密市文明辦供圖

          “都送到俺家吧,我教他們認字” 幫工人看孩子,開啟了慈善收養之路

          驅車駛入新密市牛店鎮寶泉村,走過一段田間小道,一座破舊的兩層民宅佇立在大片玉米地旁,這便是張秀珍住了32年的家。

          2003年,張秀珍因病從學校退休。一次偶然機會,她得知在附近廠礦打工的工人的孩子無人看管,“都送到俺家吧,我教他們認字”,張秀珍的一句幫忙話,開啟了她后半生的慈善收養路。在隨后的21年里,張秀珍無條件免費收留省內外30多名孤棄殘障等兒童,其中有腦癱兒童、低智兒童、單親家庭兒童、外地農民工子女、留守兒童等。最多時她需要同時照料17個孩子,有的孩子一住就是15年。“我收留的孩子絕大多數家庭不健全,或病或殘或無人管,幾年見不到爹媽一面。”

          “畢竟是一條條命啊。”張秀珍介紹說,好多孩子是一兩歲送來的,還有四五個腦癱兒,需要格外照顧。“我晚上要陪著五六個睡覺,就把床改成了大通鋪,身邊睡一圈孩子。跟對待自己兒女一樣,盡量多給他們一點溫暖。”

          因為身患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張秀珍說一會兒話便滿頭虛汗,不停用手拭汗。“最累的時候,就是犯病的時候,特別難受想多躺會兒,但一群孩子還在等著我起來照顧,即使這么難,也沒想過放棄不管了。”

          “不識字肯定不行”

          家里處處是課堂,隨時隨地教認字

          18歲開始進入教師行業,張秀珍喜歡孩子,更看重孩子教育。

          “少涵(化名)2歲來的,陽陽(化名)3歲來的。這倆孩子都有點智力不正常,陽陽是腦癱兒。但少涵今年17歲了,讀完了初中。陽陽13歲了,認識好多字,生活基本能自理。”

          在張秀珍家里,處處都可以是課堂。家里西廂房被她簡單改裝成了一個小教室,擺上桌椅,教孩子們知識;鎮衛生院發放的疾病預防控制知識普及讀本成了她提問、教授孩子生字的課本,被翻看得卷起了邊兒;手機里存的名字和信息,她都會叫來孩子提問這個人名怎么念,甚至在她和孩子們出去放羊時,看到墻上有字,都會停下來帶孩子讀上幾遍。在她的堅持下,幾乎所有的孤棄殘障兒童都或多或少接受了教育。“智力正常的就送進學校讀書,還有的在家里自己教。不識字沒文化肯定不行,孩子必須得學習。”張秀珍說。

          說話間,張秀珍拿出一個塑料小本,翻看里面整整齊齊寫著:21號,雞蛋、土豆25元;25號,米糕3.5元、生活費92元……“這是我讓少涵記的賬本,讓她鍛煉一下寫字,還能掌握點生活技能,萬一將來出去打工用得著,能養活自己。”

          “別人不種的地,我都種” 自己種地養雞,想讓孩子們多吃點蛋、肉

          打開張秀珍的手機,她加入了不少慈善群、義工群。“以前我每天都捐錢,不間斷,堅持了七八年。也參加義工活動,幫忙照顧孤寡老人。”張秀珍說。然而,21年來,為照顧這些孩子,張秀珍已是負債累累,欠下30萬余元債務。“我和老公退休工資加起來才5000元多點,這些孩子都是免費照顧的,吃飯、穿衣、讀書甚至看病都是我來負擔。”

          為貼補家用,2009年,張秀珍在寶泉村村“兩委”的幫助下開辦了幼兒園。“從開始招生起,都是周邊收費最低的,有時候遇到家窮的孩子,張老師還會免費。”寶泉村村委會副主任陳超峰說,曾有一對姐弟倆上了6年幼兒園,不但一分學費沒交,張老師過年時還給學生家送去了煤球和豬肉,“她就是心太軟,看不得別人難。”

          2020年,幼兒園因疫情關閉后,張秀珍又種了5畝地,養起了羊、雞等。“別人不種的地,我都種。孩子們能多吃點糧食,補點雞蛋、肉,也有事情干。”張秀珍說。

          “啥廠子有活可以在家干,讓孩子們干點” 簡單的心愿,還是為了孩子

          21年來,一撥撥孩子在張秀珍的照顧下長大成人,離開小院,能夠自食其力。已過花甲之年的張秀珍在擔憂自己身體的同時,開始替剩下的少涵和陽陽操心起未來。“少涵再大點可以出門打工了,就不操心了;陽陽腦癱,我能養一天是一天吧,以后我兒子、孫子會替我繼續照顧他。”

          問起張秀珍有何心愿,她靦腆一笑:“看看啥廠子有能在家干的活,可以讓我的孩子們干點。他們有事情做,就不會覺得自己沒用處。”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薛璐 通訊員 劉巧麗 黃玉敬 陳賀賀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蘇瑜

          相關新聞

          久久精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