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u id="ho2qd"></u></strong></samp>
    <track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rack>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tbody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body>
    <progress id="ho2qd"><bdo id="ho2qd"></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ho2qd"><nobr id="ho2qd"><dfn id="ho2qd"></dfn></nobr></progress>
      <menuitem id="ho2qd"><ins id="ho2qd"></ins></menuitem>
    2. <menuitem id="ho2qd"><strong id="ho2qd"></strong></menuitem>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3.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samp id="ho2qd"></samp>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ruby id="ho2qd"></ruby></strong></samp><tbody id="ho2qd"><bdo id="ho2qd"></bdo></tbody><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1. <samp id="ho2qd"><ins id="ho2qd"><ruby id="ho2qd"></ruby></ins></samp><tbody id="ho2qd"></tbody>

        2. 以案說法丨“薅羊毛”咋薅成詐騙案?來看這起案例

          2023-12-22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低價拼團、0元購……你以為薅到了“羊毛”。然而,你可知道有些“薅羊毛”的行為不僅損害商家的利益,更觸犯法律的紅線……今天,記者從鄭州市惠濟區人民法院獲悉,該院已審結一起“薅羊毛”引發的詐騙案,吳某獲刑, 并處罰金8000元。

          2022年10月,在家刷手機的吳某看到某QQ群內發布消息“掃碼加入XX10年省錢群,天天帶你上神車!”隨后,他添加了網名為某風的群主,對方將其拉入了一個羊毛群,并告知他,可以在群內刷單賺取傭金。此后,吳某就一直在群內“潛水”。直至今年9月,某風在群內發布了一條以補貼價購買某品牌手機的信息,詢問群內是否有人符合條件并愿意刷單,吳某點開鏈接,發現自己符合低價購機要求,便聯系群主愿意幫忙刷單。隨后,某風將8000余元手機款轉給吳某,吳某收到錢不僅沒購買手機,還很快將某風拉黑退群。某風發現異常后報警。

          惠濟區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吳某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應予懲罰。綜合考慮被告人的認罪態度、犯罪情節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等情節,依法判處被告人處拘役五個月,緩刑十個月, 并處罰金8000元。

          提醒:合理省錢與非法“薅羊毛” 要分清

          承辦法官隨后表示,從停車、買菜到吃飯,在日常生活消費場景中,一些商家時常發起在線促銷打折。不少年輕消費者熱衷于獲取這些福利,也有人專注于搜集各類優惠信息,通過獲得優惠券或專屬邀請碼等,在付款時抵用部分金額、獲取較大的折扣或在下單后獲得部分返利。這種行為,被不少網友形象地稱為“薅羊毛”。

          合理規則下的“薅羊毛”本是雙贏,商家以此吸引新用戶,消費者也得到實惠。但通過非法手段鋌而走險牟利,或故意鉆平臺或商家漏洞“空手套白狼”的“薅羊毛”行為則萬萬不可取。提醒消費者對于合法的“薅羊毛”行為和觸及法律紅線的行為,一定要有“界限”意識。同時,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如果認為因為“薅羊毛”自己權益遭到了侵害,都可以尋求法律的幫助,選擇與對方協商、請求消費者協會介入、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提請仲裁機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方式解決糾紛。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魯燕 通訊員 魯維佳 斐斐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久久精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