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活,但是又不是特別想死,想感受瀕死的感覺。”“每天都沒意思,想找點刺激。”……這是一些青少年藥物成癮者在社交平臺上的發言。據《法治日報》報道,前段時間,黑龍江安達一名14歲初中生因在課堂上服用處方藥卡馬西平而昏迷,被緊急送入ICU搶救,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
青少年將卡馬西平這類處方藥,當作“興奮劑”服用,已不是新鮮事。2016年,沈陽一名13歲女生,在課堂上一次性服用29片卡馬西平,經醫院搶救兩天才脫離生命危險。當時,沈陽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就表示,每月因為“藥癮”去醫院看病的孩子有20~30個。
值得思考的是,青少年為何頻頻服用處方藥,并產生“藥癮”?家長陪伴是否充足?家庭氛圍是否和諧?與老師、同學間相處是否融洽?是好奇心驅使,還是為“逃避現實”?是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按照規定,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那么,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未成年人是如何輕易買到處方藥的?
一是來源于社交平臺,部分藥品銷售自稱“腰帶”“yao代”(均指藥代),在社交平臺發布帖子,并稱無處方也能不限量提供各種處方藥乃至管制藥品,以此吸引未成年人購買;二是來源于線上售藥平臺,盡管平臺設置了“填寫問診信息”頁面,但如同虛設,患者無須上傳病歷、處方等資料,便可直接購買處方藥。顯然,針對處方藥的監管存在巨大漏洞。
有規定不執行,無處方也售藥,看似給患者提供了方便,卻埋下了許多不可控的隱患——藥物在規范使用時,可以有效地幫助患者治療疾病;而在被濫用時,則容易引發新的疾病,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尤其是對大腦未完全發育的未成年人。這可能導致其認知能力下降、學習困難和行為異常,也可能導致情緒失控、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嚴防青少年藥物濫用,要求相關部門持續保持處方藥監管高壓態勢,完善監測手段,及時發現社交平臺上的“暗號”,努力消除監管盲區;要求藥店認真核實處方及身份信息,成為防范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守門人”;要求學校加強宣傳普及,幫助青少年提高安全用藥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要求家長多些陪伴與交流,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情況并進行心理疏導。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把走上歧途的未成年人拉回正軌,須多方形成合力。
評論員 任思凝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