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協同機制秘書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主辦,沿黃九省(區)文化和旅游廳協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執行的“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第二期蜀繡直播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以四川蜀繡為主題,特別邀請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蜀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培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汴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程曼平及其弟子、汴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郭華,以及河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民間剪紙(孟津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作為嘉賓,共同探討了蜀繡與汴繡的獨特魅力。
技藝精湛的蜀繡
直播中,楊培林詳細介紹了蜀繡的歷史淵源、題材特點以及針法技藝。蜀繡早在西漢年間就在民間廣為流傳,題材廣泛而豐富,尤以花鳥蟲魚等自然景物為主,針法多達12大類、132種,作品線片溫潤、色彩柔和、栩栩如生。楊培林展示了《舞動蓮魚》《寫意牡丹圖》等個人代表作品。其中,《舞動蓮魚》以兩條紅魚在蓮花間自由穿梭為題材,寓意富貴吉祥、生活富足,展現了傳承人蜀繡技藝的精湛與獨特。
程曼平則分享了汴繡的發展歷史和藝術特色。汴繡又稱“宋繡”,起源于開封,屬宮廷刺繡,題材多以名古畫為主,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技藝聞名于世,作品古樸典雅、針法多變、細膩光亮、立體感強。活動現場,程曼平展示了汴繡《五牛圖》《清明上河圖》等個人收藏級作品。其中,汴繡《五牛圖》原畫是唐代韓滉的傳世名畫,程曼平老師通過刺繡的層次和深度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和動態感,展現了高超的刺繡技藝和藝術修養。
此外,楊培林和程曼平還進行了針法技藝的現場演示。程曼平還特意展示了1982年完成的汴繡針法“秘笈”孤本《汴繡宋繡針法匯編》,其中詳細記載了各種汴繡針法的名稱、操作步驟以及應用,展示了汴繡針法的豐富多樣性和精湛技藝。
本次活動觀看總人數接近120萬人次。網友們紛紛表示,通過直播深刻感受到了蜀繡與汴繡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藝術魅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有了更深入了解和認識。
記者 秦華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