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河部分橋下漆黑,衛生死角多,破壞了城市風景線,建議加強金水河照明和衛生管理。”市人大代表提出建議。
市政府職能部門答:“已對接督促相關部門保障照明,衛生問題將開展協同保潔。”“我們將加大巡查清掃頻次,建立三級巡查督導模式,加快公廁設施建設。”
“答復不到位,未聚焦主要問題,解決措施針對性不強。”針對部門答復,市政府相關負責人當場提出犀利意見。
近日,鄭州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代表接待日活動,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及職能部門負責同志與部分市人大代表面對面,緊扣城市發展脈搏、直擊民生痛點展開深度對話,致力于讓每一聲民聲都能 “擲地有聲”,讓全過程人民民主更加可感可及。
拓展運動場地,筑牢體重管理年根基
當天9時整,活動正式開始。
市人大代表、鄭州市順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丙炎率先發言:“2025年是全民體重管理年,健康體重成為社會關注的新焦點。要想管理體重,首先就要動起來,動起來就必須要有場地。”
劉丙炎拿自己舉例說:“我曾經198斤的體重,直接影響健康狀況,經過兩年半的堅持鍛煉,已成功甩掉40斤,現在血糖血脂回歸正常,鍛煉成效明顯。”
話鋒一轉,他說:“當下市民對運動健康熱情高漲,運動場地卻嚴重不足。羽毛球場、籃球場等急需增加,那些閑置的社會資源,如臨時健身場地、閑置工廠,應整合起來,為市民打造便捷健身場所。”
市體育局負責人迅速回應,語氣堅定:“我們將踐行‘體育讓生活更美好’理念,以編制《鄭州市體育設施專項規劃》為引領,推進場地建設,引入社會力量,提升服務能力,讓體育融入市民生活。”
市人大代表、惠濟區劉寨街道劉寨村黨支部書記王凱瑞緊跟其后,聚焦群眾性體育場地建設,建議遵循 “公益為主、服務群眾、安全有序” 原則,開放中小學校體育場館,實現體育資源優化配置與共享。
市教育局負責人當即回應,已對全市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全面部署,要求各開發區、區縣(市)開放不低于本轄區學校總數60%的體育場地設施,市屬學校符合條件的全面開放并制訂詳細方案,確保開放工作安全有序,讓體育資源惠及大眾。
兩位代表對答復表示滿意,期待盡快見到成效。
暢游詩意金水河,點亮休閑長廊
“金水河部分橋下漆黑,衛生死角多,破壞了城市風景線。”市人大代表、鄭州華聯商廈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淑云建議在橋下增設路燈,加強沿岸衛生管理。
市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金水河全線步道及橋下原設計有照明燈具,但部分未亮,已對接督促相關部門保障照明,并將衛生問題通報城管局協同保潔。
市城市管理局負責人鄭重表態,將加大巡查清掃頻次,建立三級巡查督導模式,加快公廁設施建設,加強宣傳引導。
“答復不聚焦、不穿透、不關聯。辦理代表建議,主辦部門要牽好頭,精準辦理,舉一反三,不能讓市民期待落空。”針對部門答復,市政府相關負責人直擊痛點。
升級公共文化場館,拓展精神家園
市人大代表、鄭州外國語小學校長殷欣關注公共文化場館建設:“目前,咱市公共文化場館建設存在數字化建設滯后、社會力量參與不足、運營模式單一、與社區學校聯動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建議制訂延時開放方案,加快數字化進程,構建無障礙服務機制。”
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負責人回應,將延展服務鏈條,鼓勵場館延時開放,聚焦數字賦能,加強數字化平臺建設,與社區、學校深度合作,提升服務質量。
市文物局作為協辦單位,圍繞優化服務空間、開展延時服務、創新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補充答復,為公共文化場館發展出謀劃策。
守護校園安全,呵護幼苗成長
校園安全牽動人心。市人大代表、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交警五支隊支隊長朱黎偉列舉校園周邊安全隱患:治安保衛隊伍薄弱、道路存安全隱患、停車亂象叢生等,建議加強校園內部安保隊伍建設,暢通周邊道路,規范商業環境整治。
市公安局負責人回應,將全面排查安防措施,落實護學崗工作,聯合整治治安亂點,為校園營造安全環境。市教育局作為協辦單位,針對校園安保等方面進行補充答復,助力校園安全穩固。
市人大代表、金水區梓聞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張俊紅直擊校園食品安全痛點:托管中心、培訓機構違規經營 “小餐桌”,學校食堂 “以包代管”,內部管理機制不落實,處罰問責力度不足等。她呼吁壓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監管執法,推進社會共治。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人鄭重承諾,將加強校園食品安全監管,開展專項排查整治,強化日常監管,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全鏈條防控風險,守護校園食品安全。
制度堅如磐石,剛性監督顯實效
這場持續3個小時、以7項建議為切口、以“民聲直通車”為主題的履職實踐,生動詮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作用,充分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機活力。
“民聲入耳即行動,承諾落地見真章。”正如履職30余年的代表張淑云所說,“這樣的接待日,讓民意有回應、讓責任有落實、讓承諾有力量!”
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將持續深化接待代表日制度創新,進一步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機制,完善代表建議辦理質量評價體系,推動人大工作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展現更大作為。
記者 董艷竹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