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的話
在鄭州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里,總有一種力量于平凡處閃耀,于無聲處回響。他們是黃河岸邊的生命守護者,是百歲無影燈下的仁心醫者,是四代黨員之家的公益傳承人,是跪地救人的白衣天使……他們以微光匯聚星河,用善舉點亮城市的文明燈塔。
鄭州,從不缺少溫暖的故事。從“誠信雞蛋哥”任慶河十年堅守一諾千金,到“百萬家庭導師”周慧玲千場講座潤澤心靈;從“紙條交警”周水斌家庭的堅韌守望,到“急救地攤”馮海河挽回15條生命的技能擔當——這些平凡的名字背后,是鄭州人最質樸的信仰,是“黨建鑄魂、家風潤城”的生動實踐。
今日,《德耀綠城——鄭州先進典型風采錄》專欄正式啟幕。我們將用筆觸和鏡頭,走進15位先進典型的生命現場:
看張效房百歲高齡仍孜孜不倦,詮釋“醫者仁心”的終身答卷;
聽牛振西19年黃河救援的濤聲,那句“救援是一座城的良心”錚錚作響;
感李翔家庭四代黨員的特殊黨費,在抗疫中書寫“家國一體”的赤誠……
他們的事跡,是鄭州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文明碩果,更是激勵你我見賢思齊的精神火種。在此,我們向每一位市民發出邀請:
參與互動:帶話題#德耀綠城風采錄##我身邊的鄭州好人#,分享你遇見的暖心善舉;
致敬榜樣:在“鄭州發布”留言選出最打動你的故事,讓感動傳遞全城。
道德沃土育繁花,凡人微光耀綠城。愿這一程溫暖之旅,讓我們共同見證:鄭州,因你們而更有溫度!
在醫學的漫漫星河中,有這樣一顆璀璨之星,他以105歲的高齡,用80載熠熠生輝的從醫生涯,讓20萬雙眼睛重見光明。他,就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眼科教授、主任醫師張效房——鄭州首位全國道德模范,一位用仁心仁術書寫傳奇的眼科泰斗,一座屹立在無影燈下的城市大愛坐標。
初心如磐:戰火中點燃的醫學理想
1920年,張效房誕生于開封的一個醫學世家。兒時在醫院的所見所聞,如同明亮的火種,在他心中種下了治病救人的初心。“我小時候在醫院,看到病人進來的時候痛苦不堪、舉步維艱,出去的時候卻滿臉笑意、神采奕奕。這太神奇了!”這份神奇,成為他一生求索奉獻的精神寄托,引領著他踏上了醫學的漫漫征程。
1937年,抗日戰爭的烽火熊熊燃起,正在讀高中的張效房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不為良相,便為良醫。”1945年,大學畢業的他來到河南大學附屬醫院(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工作,并創建了河南首個眼科專科。從此,他與“光明”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啟了守護人們視覺世界的壯麗篇章。
當時的開封地區,沙眼肆虐,成年人幾乎無一幸免。張效房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和同事們組成醫療隊,利用節假日深入農村、工礦、學校,為當地百姓進行眼病普查和沙眼防治。他們日夜鉆研沙眼的病因,不斷改進局部用藥方法,簡化瞼內翻矯正術。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無數患者重見光明。這份堅持和付出,成為他從醫道路上的堅實基石。
1955年,新中國工業生產蓬勃發展,工人眼外傷問題日益突出,眼內異物摘出成為亟待攻克的醫學難題。張效房毅然決然地挑起了這副重擔。在接下來的50余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實驗研究及臨床實踐中。經過無數個日夜的鉆研和嘗試,他完成了35項革新和發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內異物定位和摘出方法。他所撰寫的《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出》成為國際上第一部系統探討眼內異物的專著。他設計的薄骨定位法、垂直位校正法、方格定位法、電子計算機定位校正法等,被眼科學界尊稱為“張效房法”,讓無數患者避免了失明的厄運。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眼內異物定位和摘出”入選,被認為是當時我國對世界眼科學的兩大貢獻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12月15日,退休后的張效房懷著對黨的堅定信仰和為人民服務的赤誠之心,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一刻,他的心中滿是莊嚴與自豪,仿佛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更堅實的依靠和更崇高的使命。從此,黨徽在他的心中閃耀,激勵著他在醫學道路上繼續奮勇前行,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的健康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
堅守如松:百歲仁者的生命辯證法
在張效房的人生中,病痛是一道嚴峻的考題,但他從未缺席這場“解題之戰”。抗癌與奉獻的辯證法,在他身上完美交融,綻放出令人敬佩的光芒。
抗癌15年間,他經歷了11次化療,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然而,他的心中始終裝著醫學事業和年輕一代的成長。他將畢生積蓄120萬元捐設“光明基金”。這筆基金,如同希望的種子播撒在醫學的土地上,為基層醫療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天早上,我突然收到張教授的信息。他說‘我恐怕就不久于人世,你要好好帶領大家把這本書完成!’”張效房帶的1987屆畢業生楊培增回顧說,當時的張效房得了皰疹病毒感染,身體疼痛、大小便失禁,有時甚至需要藥物來鎮痛。大概半個月后,他去看望張效房,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剛剛恢復了一些的張效房勉強能下地,病房里面的桌子上擺著厚厚的一大摞眼外傷書稿,他伏在桌前,正在一字一句地改稿子。
這一寫就是200萬字。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他,經過夜以繼日地查閱文獻、整理資料、反復修改,這本書最終于2020年10月正式出版。
2024年,他的新著《眼外傷手術精要》被譯作8國語言,在國際醫學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這部著作,是他一生醫學智慧的結晶,為全球眼外傷治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指導。
“4年前,他還在出診;一周前,他還去東區的院區查房;每天,他還在給學生看論文、改論文……”跟著張效房工作已快30年的馬躍偉每次提及張效房的敬業精神,都贊嘆不已。張效房出行騎著黑色電動小三輪車,那是他多年來出門的“座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愿意坐輪椅,他總是微笑著說:“我還能走、能動,不給別人添麻煩。”這份自立自強和為他人著想的品質讓人動容。
影響深遠:黨徽映照的仁心傳承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張效房深知,醫學事業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接力。80年來,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醫生,更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先后培養了眼科碩士、博士70余人,不少學生成為業界權威及學術名人。
他在醫院創辦英文查房制度,每周定期組織英文查房活動。在查房過程中,他要求學生用英語匯報病例、分析病情,并進行討論。這種獨特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也培養了他們的國際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與國際眼科前沿研究接軌。
他始終將醫德教育放在首位,常語重心長地告誡學生:“手術刀雖輕,卻承載生命之重。在手術臺上,醫生必須對得起病人的托付。”這句樸實而深刻的話語,如同警鐘長鳴,成為學生們日后行醫的座右銘。在他的悉心培養和大力支持下,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眼科人才茁壯成長,為我國眼科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2025年5月23日,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結果揭曉,105歲的張效房獲評第九屆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成為本屆全國道德模范中年齡最大的獲獎者。這一榮譽,是對他80年從醫生涯的高度肯定和贊譽。
“活一天,學習一天,工作一天,貢獻一天。”張效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著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在他的百歲人生里,無影燈是他的舞臺,手術刀是他的武器。他用仁心仁術照亮了無數患者的世界,用堅守和奉獻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醫者傳奇。他的故事,如同一盞明燈,將激勵著更多的醫學人在救死扶傷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報記者 蘇瑜/文 周甬/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