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之水,自天穹傾瀉,奔涌至廣武山與桃花峪間,卻驀然舒展,化作一川錦繡,滋養萬象,孕育風華。
此地,是黃河中下游的地理分野,更是文明演進的深沉坐標。南岸有城,名曰滎陽,承“滎澤”千年之名,映照歲月明滅。
這座被《史記》反復鐫刻的古城,今日是否仍能隨黃河奔騰,譜寫當代的傳奇?其前行之勢,又該以怎樣的尺度丈量?
答案,在一紙權威的研究中漸次清晰。近日,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與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聯合發布2025年研究成果,滎陽一舉攬獲全國綜合實力、綠色發展、投資潛力、科技創新、新型城鎮化質量五大百強縣市榮譽,于鄭州六縣(市)中卓然而立。
這份答卷,不僅是對“兩高”目標、“四著力”路徑與“三標”活動的生動詮釋,更是其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扛、立、強”三起來戰略的實踐結晶。
今日之滎陽,何以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卷軸上揮毫潑墨,繪就一幅“全面行”的壯麗長卷?
產業之“行”
承古啟今,重塑山河筋骨
發展之問,常以“轉型”為鑰。
多年積淀,滎陽已筑起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健康科技、數字經濟為梁柱的產業體系,輔以建筑機械、泵閥、游樂設備等傳統根基。
當傳統制造面臨“大而不強”之困,是固守舊途,還是勇拓新路?滎陽的回答是:以“創新為魂,雙輪驅動”,奏響“老樹發新枝,新芽成棟梁”的產業交響。
步入滎陽市先進制造業開發區,現代工業的脈搏鏗鏘有力。在鄭州圣萊特空心微珠新材料有限公司,可見“小微珠,大世界”的傳奇正悄然書寫——那些顯微鏡下方能窺見其空的微珠,竟能貫通航空航天、軍事海洋、5G通信,乃至建筑保溫、化妝品等多元領域。這家擁有5個省級研發平臺、79項專利的“小巨人”企業,正是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落地”全鏈創新的生動縮影。
細分領域的領跑者,滎陽不止圣萊特一家。鄭州三華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作為國內第一、世界第三的調色設備研發制造商,2024年在全球的銷售額達7.5億元,市場占有率超25%。“力爭經過3至5年培育,全球占有率突破35%,排名再上臺階。”公司副總經理姚俊鋒言語間信心篤定。
傳統制造業亦在轉型中煥發新彩。擁有40余年歷史的河南少林客車有限公司,正發力海外市場拓展與技術研發創新,六大車型項目齊頭并進,產品覆蓋低入口公交、寬體客車、純電動車型等多個細分市場,以“老品牌”搏擊“新藍海”。
圣萊特、三華科技、少林客車是滎陽產業煥新的生動注腳。通過創新平臺培育、孵化載體升級、創新人才引育等舉措,滎陽的創新活力持續迸發。今年以來,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家,累計達70家;新增鄭州市科技型企業38家,總量達到567家,總量持續保持鄭州六縣(市)第一。以超硬材料、空心微珠、合金復合材料為突破,滎陽正全力打造鄭西科創新高地,力爭2026年新材料產業規模突破80億元。
今年上半年,滎陽生產總值增長5.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66%。數字背后,是傳統動能煥新與新興勢能迸發的交響共鳴。
滎陽的轉型,并非對過往的否定,而是對優勢的升華;并非對未知的莽撞,而是對趨勢的洞察。其路徑揭示:縣域產業升級,貴在“因地制宜”與“順勢而為”,讓傳統“老樹”發新枝,讓新興“幼苗”成森林,方能構筑韌性與活力并存的現代產業生態。
生態之“行”
綠水青山,厚植發展底色
城市的魅力,既在樓宇參天的高度,更在山水相依的純度。
如何讓黃河的“生態顏值”轉化為“發展價值”?滎陽以行動作答:生態優先,綠為底色。
通過“文旅+生態修復”的創新模式,賈峪鎮將廢棄礦山蛻變為“山谷恰恰”藝術運動公園,讓“灰白荒蕪”變身“文旅熱土”。這般“點石成金”的蛻變,源于滎陽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治理。2024年,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省、市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大氣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生態優先,亦倒逼產業“綠”動。近三年,高耗能產業占比下降10.3個百分點,斬獲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綠色設計產品7項;省級綠色工廠13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2家。節能降碳,從“負擔”轉身為“競爭力”。
秋日的鄭州索河郊野公園層林盡染,游人三三兩兩,或攜幼嬉戲,或扶老漫步,盡享自然饋贈。這座沿索河而建的公園,已成為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心靈棲所。
這般詩意的棲居,在滎陽并非索河獨有。自人民公園的葳蕤至萬山森林公園的蒼莽、濱河公園的清幽,再至劉禹錫與李商隱公園中流轉的千年文脈……一座座綠意明珠,星羅棋布,共同織就一幅“城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畫卷。立足于此,滎陽正精心擘畫“公園城市”的嶄新名片。
滎陽的實踐印證:生態與發展,從來不是“零和博弈”。以“含綠量”提升“含金量”,方能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詩篇。
文化之“行”
古今交融,激活城市基因
真正的傳承,并非將歷史封存于高閣,而是讓文化基因在時代的血脈中重新跳動。滎陽以行動詮釋:文化,是通往未來的通行證。
虎牢關、楚河漢界、黃河中下游分界碑……這些厚重的文化符號,在滎陽并非靜止的紀念碑。隨著“中原棋遇記”文商旅綜合街區的亮相,實景演藝讓游客沉浸式走入歷史,開園首日即吸引15萬人次。文化IP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滎陽再現“燈火如晝,魚龍夜舞”的盛世圖景。
文化的煥新,更推動“文旅+”業態多元延伸。滎陽持續完善“一山一河一中心”全域旅游格局,以文化為魂、項目為骨、空間為脈,推動憶江南旅游度假區從1.0溫泉時代邁入5.0文化時代,相繼推出大地生活節、豐收露營節、雪人節等系列節慶,并入選第七屆“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意案例。
2025年前9個月,滎陽接待游客超2207.41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2.5億元。
深秋時節,北部黃河有鳥掠波,時或棲岸;南部萬山紅葉盡染,云霞競色;中心城區,“中原棋遇記”點亮夜色,霓虹流轉,人流如織。
滎陽的探索證明:文化,是縣域發展的深厚底蘊。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火起來”,方能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民生之“行”
治理有溫,服務直達人心
一座真正“行”的城市,不僅要有強勁的經濟數據,更要有可感的民生溫度。滎陽以“黨建引領、智慧賦能、服務下沉”的治理實踐,讓效率與溫情在城市肌理中交融生長。
當“河南省五星級基層黨組織”的牌匾懸掛于豫龍街道劉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時,67歲的王玉飛帶著孫子在此留影。這位在劉村生活40余年的老居民,親歷了社區從“路燈不亮、垃圾成山”到“群眾點單、黨員接單”的蝶變。他感慨:“黨員就在身邊,有事找組織,心里踏實。”
樸實話語,道出基層治理的真諦:信任,源于實實在在的改變。
“在社區工作,最驕傲的是看見居民臉上的笑容。”三號網格網格長王麗娜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居民的“微心愿”。她穿梭于樓棟之間,從調解糾紛到代辦業務,在奔走中織就一張“有求必應”的服務網。“以前不知找誰,現在第一個想到網格員。”居民的感受,印證了服務下沉所帶來的信任重塑。
劉村社區以“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構建“15分鐘黨群服務圈”,并通過智慧守護、智能梯控、高空拋物防控等八大數字場景,實現從安全防控到便民服務的全鏈條智慧升級。這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兼具精度與溫度的“滎陽樣本”。
健康的守護,同樣浸潤著治理的溫度。滎陽創新打造“行走的醫院”項目,織就一張覆蓋縣、鄉、村的智慧醫療網絡。它深度融合“鄭好辦”APP、健康180運行指揮平臺與基層網格,構建起“重病速應120、日常診療180”的高效就醫新范式,讓優質醫療資源如活水般暢流。
項目運行以來,服務觸達近10萬人次,京、滬、鄭三地專家遠程會診超2100例;在“120+180”高效聯動下,精準接診逾1.3萬人次,百余例急危重病癥患者均在“黃金救治時間”得到有效救治。這一模式,真正打通了健康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讓堅實的健康守護直抵百姓家門。
治理的精度,終須由民生的厚度檢驗。滎陽將八成以上財政支出投入民生領域,今年上半年新增城鎮就業3342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441.5萬元,建成老年助餐點、銀發顧問點等一批暖心設施。數字背后,是“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承諾漸次落地。
縣域治理,根在基層,魂在為民。滎陽以實踐昭示: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服務資源下沉,讓發展成果如春雨潤物,滋養千家萬戶,方能成就一座城市最動人的底色。
未來之“行”
實干為筆,開啟大河新章
滎陽之“行”,根基在實干。
在鄭煤機綜機公司,“當老實人,干實在事,解決實際問題”的企業精神,正是滎陽人“敢闖敢干、務實重行”的寫照。從“中國閥門之鄉”到“中國建筑機械之鄉”,正是這份實干,鑄就了滎陽的輝煌過往,也正開創其燦爛未來。
實干,見于干部擔當。2025年以來,滎陽各級干部深入一線破解難題3200余個;推動“放管服”改革,95%以上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
實干,更見于戰略視野。滎陽深刻把握時代機遇,將“扛、立、強”三起來戰略,化為引領未來的清晰航標——扛穩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的使命擔當,立起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品質標桿,做強“東融西聯”的發展能級。
既有仰望星空的藍圖擘畫,更有腳踏實地的精準施工。聚焦“兩高四著力”,一份涵蓋121項任務的清單,將宏大的戰略藍圖分解為目標明確、措施具體的行動路線。這一條條清單,正是滎陽將戰略構想轉化為發展實績的堅實橋梁。
立于新的歷史起點,滎陽這座交織古今的城池,正以實干為筆、創新為墨,奮力繪制現代化高品質中等城市與中國式現代化滎陽實踐的新畫卷。
結語
解讀滎陽之“行”,不僅是觀察一個縣域的奮進軌跡,更是解碼一條充滿智慧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滎陽之“行”,歸根結底是一場系統性的深刻變革。它非某一領域的孤軍深入,而是產業轉型、生態提質、文化復興、民生改善、治理增效的協同共進,是“創新驅動”與“實干擔當”雙輪共振的必然成果。
這份厚重的“時代答卷”啟示我們:縣域高質量發展,須摒棄“路徑依賴”的惰性,激發“敢為人先”的銳氣;須超越“單打獨斗”的局限,樹立“全域一盤”的系統思維。
滎陽的實踐表明:找準自身在國家戰略中的坐標,立足資源稟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每一個縣域都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浪潮中找準節奏、踏浪而“行”,譜寫屬于自己的時代交響。
未來,隨著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深入推進,滎陽這份“行”的答卷,不僅為自身發展標定方向,也為更多探尋高質量發展路徑的縣域,提供了一份可資借鑒的“滎陽樣本”。
□本報記者 陳鋒 李韜 武建玲 史治國 姚輝常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