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邁向現代化的狂奔中,我們是否只能以“格式化歷史”為代價?
10月24日下午,在鄭州管城回族區的阜民里城市陽臺,一場以“舊巷文脈新韻共生”為主題的“世界市長對話”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腳下是3600年前的商都遺址,身后是百年街巷煥新的煙火氣息,來自西班牙、泰國、保加利亞等多國的城市市長和代表在此達成共識:真正的城市更新,絕非一刀切地推倒重來,而是在保護與發展的精妙平衡中,找到讓歷史與未來共生的密碼。

管城樣本:從“城市傷疤”到“共生范本”
作為鄭州的“城市母體”,管城回族區曾面臨典型的城市困境。鄭州市副市長張艷敏在現場分享中介紹:“阜民里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唐代,因緊鄰老鄭州南城門—阜民門而得名。上世紀20年代鄭州建立了商埠,此區域緊鄰火車站,大量外來人員在此聚集,逐漸發展成為鄭州大規模連片棚戶區。”
在改造過程中,鄭州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保護為先,保留原街巷肌理、建筑特色和歷史風貌;二是堅持民生為本,將居民住房安全和生活品質改善放在首位;三是堅持文化為魂,重點引進非遺文創、文化體驗等多種業態;四是堅持發展為要,以“老鄭州+新青年”為主題,植入新的場景、新的業態。
目前,阜民里街區有機更新改造已經完成,改造后總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分四個運營組團,涵蓋策展空間、餐飲美食、休閑娛樂、非遺文創等多類業態,已成為年輕人喜歡的重要打卡地和鄭州文旅的新地標。今年中秋十一“雙節”期間累計接待游客43萬人次。

全球共鳴:文明互鑒中的“非格式化”智慧
鄭州的“非格式化”實踐,引發了國際友城的強烈共鳴與深度思考。
“保護歷史并不是將城市固步自封,而是要書寫新的篇章。”西班牙帕洛梅克市長胡安·德迪奧斯·佩雷斯·加西亞分享了他們的經驗:“在托雷多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工藝的現代復興,古老的中世紀的鐵匠鋪不僅在制作西式盔甲,還在設計具有現代美學特征的金絲鑲嵌作品……古老的修道院已經被修改為國家新的旅游中心,或者是旅館,讓游客能夠直接在歷史中生活和居住。”

他提出了三點具體合作建議:建立數字雙胞胎街巷聯合實驗室、開展“雙城故事”藝術家交流項目、設計“時間走廊”主題旅游路線。
泰國清邁副市長珀查娜·西森拉帕南對此深感認同。他分享清邁的經驗:“我們投入了資金,然后邀請了這些專家、這些技術人員來幫忙,開發步行街,把這些文化、帶有文化元素的東西強化……我們還準備了一些場地給這些年輕人,他們愛玩音樂的、愛玩藝術演出的,給他們一個空間。”
保加利亞舒門市副市長尼古拉·科列夫則指出了問題的另一關鍵維度:“我們經常旅游的人,其實大家喜歡看到差異化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這才是我們旅行的真正的意義。如果說很多的地方非常雷同,有同質化的發展,這并不是我們文化和遺址進行進一步發掘的主要的側重點。”

國際合作:共創城市治理新格局
在探討國際合作時,張艷敏表示,鄭州在改造初期面臨著平衡民生改善、遺址保護與文化傳承的挑戰。“單一城市的經驗是有限的,需要我們借鑒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經驗、做法。”
她介紹,鄭州通過四種方式加強國際合作:一是經驗互鑒,加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等國際組織;二是模式創新,借鑒智慧城市管理等領域創新治理模式;三是優化服務,學習先進地區在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好經驗;四是匯聚資源,打造更多城市更新項目為國際合作提供新載體。
三位外方市長也表達了深化合作的意愿。胡安·德迪奧斯·佩雷斯·加西亞希望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古代街巷修復方面開展合作;珀查娜·西森拉帕南表示“什么都想要”,希望全面學習鄭州經驗;尼古拉·科列夫則期待加強商業往來和經濟互動。
張艷敏在回應中表示,鄭州將依托“國際友城+”合作機制,持續加強國際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學習,共同開創高質量城市治理的嶄新局面”。

“世界市長對話”在鄭州落幕,但這場關于城市文明的對話才剛剛開始。不同城市的管理者達成了一個共識: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與過去的決裂,而是在保護與發展中找到平衡,讓深厚的歷史滋養未來的繁榮。
記者 魏澤斌/文 李新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