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格長這個稱謂聽起來普通,但它是基層治理的堅實基礎,也像一顆‘螺絲釘’,連接起黨和政府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在鄰居節開幕式的網格故事分享環節,二七區福華街街道七一三社區第五網格網格長王艷霞的話語,道出了無數基層網格工作者的心聲。自擔任網格長以來,她以腳步丈量網格,用真心服務居民,成為轄區居民眼中靠譜的“貼心人”。
用腳步丈量“家底”
“要服務好居民,首先得摸清‘家底’。”擔任網格長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筆記本開啟“掃樓”模式。“我負責的網格有160戶388人。其中,七一三研究所職工287人,80歲以上老人31人,殘疾人4人,今年還新增了3名新生兒。”說起網格情況,王艷霞如數家珍,這些數據不僅記在她的筆記本上,更刻在她的心里,為后續精準對接居民需求、開展服務打下堅實基礎。
把居民難事當“家事”
網格長的崗位,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卻裝著居民的“急難愁盼”事。去年,王艷霞在入戶走訪時,得知居民史大哥遇到了難題——史大哥此前申請的殘疾證為肢體殘疾三級,但隨著病情加重,他已無法自理生活,原有的殘疾等級待遇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了解情況后,王艷霞一邊耐心安撫,一邊對接區殘聯和街道,并全程跟進,最終成功為其申請二次鑒定,將殘疾等級調整為肢體二級。拿到新證件時,史先生緊緊握著她的手,反復道謝。
讓惠民政策“聽得懂用得上”
“高齡補貼咋申請?醫保斷繳了咋補?”這些與居民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王艷霞每天都要解答。她常說:“政策里的一個名字、一個數字出錯,都可能影響居民權益,半點馬虎不得。”為了把政策講透、把好事辦實,她總結出“三查三對一宣傳”工作法——查資料對姓名、查流程對條件、查進度對結果;同時宣傳防詐、反詐、安全等知識。
為讓居民真正聽懂政策,她會先自己“吃透”,再用居民聽得懂的語言“翻譯”。“王網格長講政策,我們聽得懂、記得住,有疑問她總能耐心解答。”居民李阿姨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多管齊下護平安
轄區有個別老人喜歡撿廢品,將雜物堆放在樓道里,既影響環境又存在消防隱患。常規勸解收效甚微,王艷霞便“另辟蹊徑”:她先與物業溝通,劃定專門臨時存放區;接著聯系廢品收購站,定期上門收購,讓老人“賣廢品更方便”;隨后又協助社區開展“變廢為寶”手工活動,教老人把廢舊布料做成小擺件。多管齊下,樓道里的廢品堆消失了,小區環境變整潔了,安全隱患也被排除了。
此外,她還堅持在網格內開展安全巡查,排查消防隱患、檢查設施安全、關注治安盲點,用腳步守護轄區平安。
“這份工作需要的不僅是熱情,更是責任和耐心。居民一句真誠的‘謝謝’,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王艷霞說,未來,她將繼續以“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精神,牢牢“釘”在基層治理第一線,為轄區和諧穩定、居民幸福安康貢獻更多力量。
本報記者 劉偉平 景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