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的晨光中,一輛熟悉的公交車沒有像往常一樣駛向繁忙的站點,而是靜靜地停靠在西四環與公明路一所敬老院門口。當全國“敬老月”的溫情與重陽佳節的厚重相遇,10月27日,鄭州公交集團第三運營公司一車隊黨支部組織黨員志愿者,他們帶著從“十米車廂”內積累的耐心、細心與責任心, 開啟了一場名為“愛在敬老,情暖重陽”的特別行動。

“阿姨,這花送給您,祝您健康長壽!”S113路車長常運好將一朵鮮紅的康乃馨輕輕放在91歲的路奶奶手中。路奶奶先是愣了一下,隨即用布滿皺紋的手接過,然后像個小女孩一樣,把花捧在胸前,轉頭向身邊的老伙伴們展示,眼里閃著光。這一刻,一束普通的鮮花,完成了它的升華——它不再是簡單的禮品,而是一份被鄭重交付的“儀式感”,它讓每一位接受者感受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被尊重、被看見的價值。

在理發區,志愿者常運好手中的電推刀發出均勻的嗡嗡聲,他正專注地為一位老人修剪鬢角。勾奶奶要求“鬢角修短點,利索”,理完發后,她對著鏡子左右端詳,滿意地點點頭。
熟悉的乘客或許能認出,這就是那位駕駛技術平穩、每次停靠站都耐心等待老人的五星級車長——常運好。此刻,他手中的工具從方向盤換成了電推刀,但服務的對象未曾改變,那份確保每一位“乘客”安全、舒適抵達目的地的初心,也一以貫之。

“開公交車要穩,剪頭發更要穩,都是手上功夫,都需要細心。”常運好笑著說。這種從公交車的“掌舵者”到敬老服務的“掌剪人”的角色轉換,正是公交人服務精神最生動的延伸。
當那個寫有“幸福安康”字樣的大蛋糕被推出時,志愿者們別出心裁地將其裝飾成了一張“公交線路圖”。用奶油畫出的環形線路,連接著一個個寫著站名的水果塊——“健康站”、“快樂站”、“長壽站”。這份獨特的“甜蜜路線圖”,瞬間拉近了與老人們的距離。
在為老人剪指甲的環節,公交志愿者牛福安展現出了公交車停靠站時般的極致平穩。他半蹲著,將老人的手輕輕放在自己膝上的軟墊上,每一剪都小心翼翼。“在車上,我們要保證乘客的平穩;在這里,我們要保證爺爺奶奶心里的安穩。”牛福安說道。
在一輛嶄新的新能源公交車前,志愿者們為老人們拍下了一張張特別的“時尚大片”。這個背景的選擇別有深意——它不僅是拍照點,更是一個關于“適老化”的無聲宣言。志愿者們耐心引導:“爺爺,您請上車,安靜得很,以后您們出門更舒服!” 老人們坐上公交,與這臺代表城市未來的交通工具合影。

87歲的王大爺拄著拐杖,在志愿者的攙扶下,挺直了曾在這座城市開過多年“老解放”卡車的腰板,與這輛靜若處子的“未來之車”留下了一張合影。公交锃亮的鏡面,映照著他飽經風霜卻寫滿自豪的臉龐。他沒有像往常拍照時那樣說“老了,不好看”,而是認真地整理了一下衣領,感慨道:“我得好好跟這個‘新家伙’合個影!”
另一位愛美的李奶奶,則特意在鏡頭前擺出了“點贊”的手勢,綠色的車身與她銀色的發絲相映成輝。她笑著說:“這車真漂亮,車門檻低,我們老年人腿腳不方便,上下容易多了!”快門聲響起,定格下的是老人們久違的、神采奕奕的瞬間。這些照片,將成為自我認同的珍貴鏡像。看,我依然很好。
車輪滾滾,駛向的不僅是遠方,更是人心的深處。當公交志愿者將十米車廂內沉淀的溫暖與責任,傾注于敬老院的方寸之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城市最動人的運行圖景:它的公共脈搏,始終與每一位市民,尤其是長者的幸福心跳同頻共振。
記者 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