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實地勘查、一場貼心調解,讓原本劍拔弩張的鄰里從法庭對峙到握手言和……近日,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鄰里糾紛,為兩位鄰居上了一堂生動的“鄰里和諧課”。
這是一起因漏水引發的鄰里糾紛案件,矛盾的根源是居住在16樓的秦某家水閥脫落,導致15樓至5樓的鄰居家不同程度滲水,其中住在5樓的趙先生家情況最為嚴重。因賠償問題雙方無法達成一致,趙先生起訴到法院。
法庭上,雙方劍拔弩張,趙先生展示的家中被淹照片顯示:廚房積水漫到客廳實木地板,墻上的石膏板被泡,部分電器也被浸在水里。因此,他主張賠償損失8萬元;而秦某則出示6至15樓修復漏水的3400元票據,稱趙先生要求賠償的數額過高。雙方態度堅決,并要求通過鑒定程序明確具體損失。
面對僵局,休庭后,承辦法官鄒艷丹了解到趙先生家還有個襁褓中的孩子,如果不盡快修復,家人的生活就無法恢復正常。如果走鑒定程序不僅會產生高額的鑒定費,還需耗費較長的時間成本,讓本就僵持的鄰里關系更加緊張。于是她帶著書記員到現場組織雙方進行溝通,希望能推動問題解決。
第一次勘察現場時,她和秦某一起數清楚翹起的地板數量,并不時地提醒秦某查看損失現狀,“你看,房屋的特殊結構讓水都存在五樓,漏得確實厲害”。轉頭她又提醒趙先生“同款石膏板市場價很透明,我們大概量了尺寸,你們都再估算估算。”這樣的提醒讓雙方對損失和修復成本有了更直觀的認知,也讓秦某感覺到房屋受損后確實對趙先生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
第二次現場溝通時,鄒艷丹帶領雙方著重查看房屋受損細節,結合秦某手機里為其他樓層鄰居購買材料的付款記錄,耐心向雙方說明實際維修中的合理開支范圍。
第三次,她帶著兩人來到建材市場,了解趙先生家同款實木地板的修復價格。
有了三次現場勘察、實地了解情況,雙方對實際損失、修復成本都有了正確的預期,在此基礎上,鄒艷丹又組織雙方進行調解,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約定維修金額為5.8萬元,秦某7月30日前支付完畢。為了從根本上化解矛盾糾紛,鄒艷丹還專門讓趙先生給秦某留出半個月的籌款期。7月25日,秦某提前履行了賠償義務,趙先生收到錢后第一時間給鄒艷丹發來信息。
至此,這場由漏水引發的糾紛終于落幕,小區5樓~16樓也回歸鄰里往日的和諧。
記者 魯燕 通訊員 穆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