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u id="ho2qd"></u></strong></samp>
    <track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rack>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tbody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body>
    <progress id="ho2qd"><bdo id="ho2qd"></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ho2qd"><nobr id="ho2qd"><dfn id="ho2qd"></dfn></nobr></progress>
      <menuitem id="ho2qd"><ins id="ho2qd"></ins></menuitem>
    2. <menuitem id="ho2qd"><strong id="ho2qd"></strong></menuitem>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3.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samp id="ho2qd"></samp>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ruby id="ho2qd"></ruby></strong></samp><tbody id="ho2qd"><bdo id="ho2qd"></bdo></tbody><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1. <samp id="ho2qd"><ins id="ho2qd"><ruby id="ho2qd"></ruby></ins></samp><tbody id="ho2qd"></tbody>

        2. 尋訪抗戰印跡 傳承復興力量 | 膠東乳娘 無私大愛筑起“紅色搖籃”

          2025-08-12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把最后一絲生機留給乳兒、最后一滴乳汁留給乳兒、最后一件衣服留給乳兒——面對日軍的“掃蕩”,這是膠東育兒所保育員和乳娘們無悔的選擇。

          在乳娘事跡陳列館,參觀人員正在聆聽乳娘事跡

          1941年,抗戰進入最艱難的階段。八路軍主力和黨政軍機關在突破日軍層層封鎖中面臨生死考驗,被迫頻繁轉移。許多人不得不忍痛留下剛剛出生的骨肉,送給當地百姓代養。

          1942年7月,中共膠東區委決定在牟海縣(今乳山境內)組建膠東育兒所,從周邊農村選取乳娘哺育革命后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共養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如今,在乳山市崖子鎮的田家村,曾經的膠東育兒所舊址經過修繕,變身乳娘事跡陳列館,成為人們知曉乳娘故事的“時空隧道”。

          乳娘事跡陳列館講解員介紹,當年的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就分布在田家村及周邊的50多個村莊里。說是育兒所,百姓的家在哪兒,“所”就在哪兒。

          乳娘姜明真哺育乳兒福星,日軍“掃蕩”時,為了不暴露行蹤,姜明真抱著福星躲到了山洞里,含淚將自己10個月大的孩子放到了另一處山洞。敵機轟炸結束,姜明真發瘋似的扒開炸塌的洞口,她的孩子已經奄奄一息,回家后不久就夭折了。

          乳娘佟玉英不僅哺育了乳兒王永勝,多年之后還幫助永勝和永勝的弟弟帶孩子,將這份親情延續下去;乳娘初連英把心血都傾注在乳兒身上,她給自己的孩子煮芋頭代替奶水,對乳兒卻呵護有加;乳娘矯曰志不顧自身體弱,連續十幾次為嚴重貧血的乳兒獻血,以命保命、無怨無悔……

          在革命戰爭年代,黨對人民以命相救,人民對黨以命相助,乳娘們的愛超越了血脈親情,以無私大愛筑起“紅色搖籃”,用“人在孩子就在”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首動人的大愛之歌。

          掃碼看視頻

          威海日報記者 李林 通訊員 劉延曉 劉俐辰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李佳露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久久精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