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小選手16歲、新領域賽項占比過半、獎牌融入河南元素……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在鄭州航空港區中原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昨日,大賽新聞發布會舉行,介紹大賽總體情況、項目亮點等。
3420名選手參賽 最小選手16歲
本屆大賽以技能競賽為核心,采取“賽展演會”集成模式,全部賽事活動為期5天,全國共有3420名選手、3275名裁判人員參賽。
本屆選手在身份、學歷、年齡、構成等方面各有特點。選手年齡在16歲至57歲,既有來自院校的“技能新星”,也有長期堅守一線技能崗位的“老師傅”。
本屆大賽年輕選手是主體,全部選手平均年齡24歲,30歲以下的占比77%,25歲以下占比70%。選手中年齡最大的57歲(裝配鉗工項目),最小的16歲(混凝土建筑項目)。
設置106個競賽項目
智能制造等賽項占比過半
本屆大賽以“技能照亮前程”為主題,采取集中開放辦賽、賽展演會集成的組織模式,全力打造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競賽品牌。
大賽項目設置緊密結合科技變革、產業發展、企業實際,注重技術與技能的有機融合,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相互輝映,共設置106個競賽項目,包括66個世界技能大賽選拔項目和40個國賽精選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大賽首次設置鄉村振興專項賽項,直接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同時設置4個專業技術類競賽項目,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術、智能制造工程技術、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和集成電路工程技術,展現技術技能融合發展的最新趨勢。
大賽設置106個賽項,其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數字技術、新能源等新領域賽項占比超過50%。7個鄉村振興專項賽項,都是直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職業。17個新職業賽項、4個專業技術類賽項,充分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和技術技能融合發展趨勢,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改革方向。
創新“賽展演會”模式 40個“絕技絕活”項目將亮相
本屆大賽創新采取“賽展演會”集成模式,將技能競賽與技能展示深度融合。“賽”,即106個競賽項目;“展”,即四展一區,包括國家成果展、各代表團成果展、企業技術設備與技能展、河南特色技能展、技能培訓體驗活動區;“演”,即絕技絕活展演,分為網絡展播、現場展示、專家點評三部分;“會”,即9月20日在中原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第二屆技能強國論壇。
從全國35個代表團上報的226個展示項目中,評審確定技工教育、非遺文旅、智慧農業、新質智造、未來產業等5個板塊40個“絕技絕活”現場展演項目,涵蓋高新技術、手工制作、藝術創意等領域。
本屆大賽在競賽項目周邊創新開展“技能奇妙游打卡”“技能培訓小課堂”等線上線下活動,增強體驗感和參與度。預計現場觀賽人數將超10萬人次,線上“云觀賽”平臺訪問量有望破億。
大象圖案、“中”字紋 獎牌融入河南元素
發布會介紹了大賽獎牌設計方案,重點圍繞“中”字突出河南特色元素。
獎牌正面環繞“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中英文名稱,中央凸顯大賽標識,底部融入大象圖案;背面融合黃河、二七紀念塔、高鐵等元素,既展現主辦地河南的歷史底蘊,又體現創新精神。掛梁處將“中”字與饕餮紋相融,饕餮紋展示河南的歷史文化積淀,“中”字突出河南的地理區位優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據悉,開閉幕式也融入中原文化元素,將中國功夫、龍門石窟、商都歷史等與現代技能文化巧妙結合,以可感可及的形式呈現。
線上線下齊發力 共賞技能盛宴
為了讓公眾能近距離感受技能大賽的熱烈氛圍,大賽組委會開辟了便捷的線下觀賽渠道。公眾只需在微信搜索“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官方公眾號,點擊“觀摩預約”功能,在9月22日16點前完成預約,即可在預約時段前往位于鄭州航空港區的中原國際會展中心觀賽。
入場方式十分靈活,既可用身份證或人臉識別驗證入場,也能使用支付寶“碰一下”功能快速入場。觀眾不僅能觀摩涵蓋多領域的106個比賽項目,還能參與技能培訓小課堂,觀看絕技絕活展演,體驗全國各地特色技能展示。
線上觀賽平臺同樣有多種選擇,央視網將從智能制造、大國重器、美好生活、鄉村振興等維度切入,對自主移動機器人、盾構技術、花藝、無人機駕駛(植保)等30個精選賽項,進行15場直播。中國網搭建“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云賽場”大型多媒體專題,提供豐富賽事信息。同時,大賽通過官方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同步直播。
河南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總量均居全國第二
目前,河南技能人才總量達1970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691萬人,均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技能人才占從業人員比例達40.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超35%。
據介紹,全省97所技工院校與2000余家企業開展項目制合作、訂單式培養,充分發揮技工教育聯盟(集團)的橋梁紐帶作用,每年輸送超10萬名高素質技能人才。
此外,河南每年開展不少于100個職業(工種)的培訓、近1000場賽事活動,培養100名優秀青年技能人才,帶動百萬人次參與技能培訓和練兵比武。河南代表隊在世賽中斬獲4金1銀3銅,化學實驗室技術項目連續兩屆奪金,“國賽”連續兩屆總成績位居全國前列,這些成績點燃了技能人才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熱情,為“技能河南”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本報記者 劉盼盼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