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u id="ho2qd"></u></strong></samp>
    <track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rack>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tbody id="ho2qd"><nobr id="ho2qd"></nobr></tbody>
    <progress id="ho2qd"><bdo id="ho2qd"></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ho2qd"><nobr id="ho2qd"><dfn id="ho2qd"></dfn></nobr></progress>
      <menuitem id="ho2qd"><ins id="ho2qd"></ins></menuitem>
    2. <menuitem id="ho2qd"><strong id="ho2qd"></strong></menuitem>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3. <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samp id="ho2qd"></samp>

        <samp id="ho2qd"><strong id="ho2qd"><ruby id="ho2qd"></ruby></strong></samp><tbody id="ho2qd"><bdo id="ho2qd"></bdo></tbody><menuitem id="ho2qd"></menuitem>

        1. <samp id="ho2qd"><ins id="ho2qd"><ruby id="ho2qd"></ruby></ins></samp><tbody id="ho2qd"></tbody>

        2. 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丨專家學者訪談:攝影展讓不可移動文物“走出”石窟

          2025-08-27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觀眾在觀看“絲綢之路·黃河: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

          楊秀清

          趙昆雨

          余杰

          董廣強

          鄭州,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遺產燦若星河,而坐落在絲綢之路申遺東端起點鞏義的鞏縣石窟,堪稱中國石窟藝術的璀璨瑰寶。它不僅是古代石刻藝術的巔峰代表,更以無聲的史詩,銘刻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與文化包容,展現黃河文明深厚的底蘊與永恒的創造力。

          自2023年起,一支平均年齡超過55歲的攝影團隊,歷時兩年時間,用鏡頭深入探索鞏縣石窟的每一寸肌理,捕捉鮮為人知的精微細節。這場歷時兩年多的光影探索結晶,終于迎來綻放——8月25日,“絲綢之路·黃河: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開幕式在鄭州博物館文翰街館舉辦。展覽通過120余幅攝影作品,再現了鞏縣石窟藝術精魂。日前記者對參加此次攝影藝術展的專家和學者進行了專訪。

          現代攝影技術能夠更好地

          把石窟藝術表達出來 ——訪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楊秀清

          “我是第一次來河南、鄭州,看到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這是讓不可移動文物‘走出’石窟,讓更多人了解、欣賞的很好方式。”在“絲綢之路·黃河: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展廳,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楊秀清邊欣賞攝影作品,邊對展覽的舉辦連連稱贊。

          石窟寺是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石窟寺分布廣泛、規模龐大,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色,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胸襟,見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楊秀清認為,從敦煌到麥積山,再到洛陽、鞏義的石窟,可以把那個時代文化交流、傳播的路線串聯起來,為研究當時的藝術、建筑、民俗、哲學思想、價值觀念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楊秀清看來,加強石窟寺和石窟藝術的保護利用,對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鞏縣石窟是不可移動的,怎么讓不可移動的文物‘走出’石窟?現代攝影技術就能夠更好地把石窟、石刻藝術表達出來,今天大家走進博物館看這些藝術作品,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欣賞這些石刻所包含的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其中重要的科學、歷史、藝術和社會文化價值。”

          每次看鞏縣石窟 都有新發現、看不夠

          ——訪云岡研究院研究館員、山西省靈巖云岡石窟保護基金理事長趙昆雨

          “我第一次到鞏縣石窟是在1985年,接下來的數年去過十幾次,每一次看的感受都不一樣。”在“絲綢之路·黃河: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展廳,云岡研究院研究館員、山西省靈巖云岡石窟保護基金理事長趙昆雨仔細端詳著每一幅作品:“總的來說,我看鞏縣石窟和云岡石窟最為接近。工匠可能就是從平城走到鞏縣的同一批工匠,有非常密切的血緣關系。”

          趙昆雨回憶,20世紀80年代,中日共同出版了“中國石窟”系列圖書,但當時的印刷水平和攝影師的角度各不同,這一次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為觀眾提供了各個層面的細節,尤其是在特殊光線下呈現了很多雕刻的細節,非常震撼。

          趙昆雨認為,1500年前的雕刻家,在石窟里面留下很多的話,不是用嘴說的,是用鑿留下來的。“只要你有足夠的積淀、對它有足夠的了解,你就會收聽到來自1500年前古人的留言。”作為主要從事石窟音樂雕刻研究的專家,趙昆雨對音樂雕刻格外關注,而他表示每次看鞏縣石窟都有新的發現,“比如我在展廳看到的手持琵琶,既沒有琴弦,也不表現琴箏,這個和龍門石窟的不一樣,反而和云岡接近。”趙昆雨頗為感慨地表示,鞏縣石窟雕刻細膩,尤其是大師雕刻的作品,構思奇妙、內容豐富,看不夠!

          歷史文化遺產需要

          多種方式的傳播和展示 ——訪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余杰

          “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多種方式的傳播和展示。大部分觀眾不可能都親臨現場體驗,通過展覽這樣的方式,能讓普通觀眾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石窟藝術所蘊含的魅力和價值。”在“絲綢之路·黃河: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展廳,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余杰如是說。

          鞏縣石窟作為北魏皇室緊鄰黃河開鑿的一座石窟,也是繼洛陽龍門石窟之后的又一石窟。當前,石窟寺是文物工作的重點領域之一。

          “北魏南遷到洛陽后,石窟文化從大同轉移到洛陽、鞏義,龍門石窟和鞏縣石窟,無論是歷史淵源、藝術風格還是藝術價值,都有著非同一般的關聯。”余杰表示,參觀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令他非常深刻地感受到,鞏縣石窟這幾年在石刻藝術的保護、傳承,特別是傳播上做了很多工作。“攝影藝術展這種方式,是對石窟文化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加強傳播的很重要的途徑和手段。”余杰說,石窟內部空間狹窄,游客在參觀過程中受到不少局限,通過攝影這種方式,將石刻藝術的精髓用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傳播給大眾,無論從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還是傳播上,都是很好的路徑,“讓我們在深化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的同時,做好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讓更多人通過石窟藝術感受我國悠久的歷史、博大的文明。”

          這是一場

          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 ——訪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數字中心主任董廣強

          “我之前去過幾次鞏縣石窟,但今天在博物館里再次看到這個展覽,依然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看到了平時無法親眼見到的內容。”“絲綢之路·黃河: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展廳,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數字中心主任董廣強沉浸在攝影藝術的視覺震撼中。他告訴記者,展覽把很多在現場看不到,或者難以細致觀察的細節都很好地呈現出來了,“對我來說,這是一場視覺盛宴”。

          在董廣強看來,鞏縣石窟是北魏時期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尤其是飛天造像非常飄逸;而對“飛天”這一題材的補充,使得鞏縣石窟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這次攝影師通過出色的光學效果,把這些造像的細節和神韻都非常直觀地展現出來了。我覺得這個展覽的效果都非常好。”

          在快節奏生活的當下,董廣強也建議年輕觀眾通過走近文化遺產的方式放松自己。“大家都很忙碌,也需要一些時間來放松自己。我們無論是在甘肅天水還是河南,這些地方都有非常厚重的文化。這些深厚的文化,其實一直在滋養著我們的心靈。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在這些歷史文化中、在歷史的長河里,找到柔美、找到多元的文化滋養,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這也是我們心靈放松的一個重要方向。”

          專題撰文 本報記者 左麗慧 專題攝影 本報記者 李新華 馬健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久久精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