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家是獨居老人、孩子常不常回,哪戶是新搬來的租客,甚至哪棟樓的下水道最愛堵——這些小事兒,我都記在本上、更記在心里。”說起自己負責的網格,劉素娥如數家珍。
67歲的她,是鄭州經開區明湖辦事處亞太社區2號網格的微網格長,退休前曾任鄭州海關工會主席。劉素娥告訴記者,在亞太社區,像她這樣的微網格長還有很多,他們中不少是退休黨員。
退休黨員作為社區網格黨支部的重要力量,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人生閱歷,是推動社區發展、維護社區穩定的重要資源,讓退休黨員成為社區基層治理“合伙人”,是亞太社區深化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的創新實踐。近年來,鄭州經開區明湖辦事處亞太社區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退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效助力社區網格建設,為社區高效能治理凝聚“銀發”力量。
802名黨員融入網格治理
亞太社區黨支部書記范曉靜介紹,亞太社區地處經開區、管城區、鄭東新區三區交會處,有居民3774戶1.1萬人,沿街商戶120家、企事業單位164家。人口結構復雜、基礎設施老舊、服務資源緊張,曾是這里的治理難點。
怎樣破局?社區決定把“銀發力量”動員起來。
通過走家入戶、主動招募、激勵帶動,亞太社區成功吸引802名黨員(含退休黨員、雙報到黨員、企業黨員)融入網格治理。通過自薦、推薦的方式,從中擇優選出50名“帶想法、帶能力、帶資源、帶團隊”的微網格長,實現黨員全覆蓋,構建起“選、育、管、培”閉環管理模式,真正以“黨建紅”帶動“網格藍”,確保“微網實格”運作高效。
“有人問我‘咱們樓里養寵物的有多少戶’,我要說得清具體門牌號。說不準的,就立馬再去核實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劉素娥笑著說,“我們這幫老同志,最不缺的就是認真。”劉素娥告訴記者,在亞太社區還有很多微網格長都有這股子較真勁兒,這既是辦事處和社區對所有網格工作“底數清、情況明”的基本要求,更是他們作為微網格長扎根網格、服務群眾最硬的底氣。
“劉素娥不僅是亞太社區微網格長,同時也是七色花文化藝術團團長。”范曉靜介紹,社區通過用活“微社團”,挖掘本網格內“土專家”,已組建26個社團組織和志愿服務隊,2000余人常態化參與社區網格治理(1500個社區黨群,500個共建單位),年開展各類志愿服務300多次。“以劉素娥為例,已有200余名平均年齡63歲的社區文藝愛好者、退休干部參與社區微網格治理。”
從10人發展到近200人文化藝術團
從最初只有10人的小隊伍,發展到現在近200人的亞太社區七色花文化藝術團,共建有舞蹈、合唱、樂隊、葫蘆絲、戲曲、朗誦等特色隊伍……七色花藝術團已成為亞太社區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從排練場地協調到服裝道具籌備,大家從‘業余愛好者’到能登臺演出的‘正規軍’,這里面的艱辛不言而喻。現在的藝術團不僅成了社區居民的‘快樂源泉’,更成了我聯系鄰里的‘情感紐帶’。”劉素娥說。
老黨員是黨的寶貴財富,一言一行都對新一代年輕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范曉靜告訴記者,社區發揮“五老”人員優勢,將社區服務實踐中群眾口碑好、滿意率高的大學生黨員骨干吸納入微網格長隊伍。以老帶新“育”人才,引導大學生扣好社會人生第一粒扣子,既助力大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又讓“校園新生力”助力社區治理。
如今,一名名老黨員、一支支老干部隊伍活躍在基層治理一線,他們用閱歷化解難題、用溫情化解分歧,成為基層治理中不可缺少的“銀發力量”。越來越多年輕人被老黨員們的熱情所感染,主動加入社區治理。一老一少,成為社區中一道溫暖又充滿活力的風景線。
本報記者 王譯博 董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