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抹“古今交融”的東方美學驚艷賽場——鄭州市金水區中原傳統編發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河南技師學院特聘教師呂春燕攜團隊亮相,以唐代“斜紅妝”、明代“桃花妝”、清代“旗頭妝”及流行馬面裙妝造組成的“古今妝容矩陣”,將中原傳統編發技藝與職業技能教育深度融合,讓非遺技藝在職業技能舞臺上綻放出“活態傳承”的新光芒。
“不同的妝容發型,成為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縮影。”呂春燕邊為觀眾演示明代“挑心髻”的編發技巧邊講解,“唐代開放包容,發型多高聳華麗,配飾常用金、玉等貴重材質;明代審美內斂雅致,發髻講究‘小而巧’,珍珠、玉石配飾更顯溫婉。”
在嘉賓對話環節,關于“中國古代官式與民式發型配飾區別”的討論成為現場一大亮點。“官式發型配飾最核心的是‘規制’,比如明代官員家眷的‘翟冠’,按品級不同,翟鳥數量、珠寶材質都有嚴格規定,是身份與等級的象征;而民式配飾則更靈活,多就地取材,比如民間女子常用的布花、銀簪,造型簡約卻充滿生活氣息。”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大學碩士生導師邢洪濤以明清時期為例,指出官式配飾重“禮”,民式配飾重“用”,二者共同構成傳統發飾文化的全貌。
呂春燕則補充道:“從編發技法上也能看出差異,官式發型工序復雜,需專業匠人打造;民式發型更注重實用便捷,比如清代民間女子的‘燕尾’發型,簡單利落又不失美感。”
本屆技能大賽,用“有溫度、有深度、有互動”的非遺展示,讓中原傳統編發技藝跨越時空,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技藝與產業的紐帶。未來,隨著非遺與職業教育及美發妝造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相信會有更多傳統技藝在職業技能舞臺上綻放出耀眼光芒。
記者 安欣欣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