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下午,2025中華經典詩詞論壇分論壇第一場圓桌對話舉行。本場論壇以“古都新韻——用好鄭州詩詞資源,提升城市形象與文化軟實力”為主題,邀請4位深耕唐代文學與詩教研究的專家學者,圍繞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與鄭州緊密關聯的詩人IP開發、詩教傳承及城市文化差異化路徑展開深度探討,為鄭州文旅融合與文化建設建言獻策。
論壇嘉賓從鄭州詩詞資源的“獨特性”切入,強調需跳出“千城一面”的同質化陷阱。
“杜甫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但首先,他是鄭州的。”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重慶國學院院長、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劉明華指出,鄭州需以“杜甫籍貫認同”為突破口,從“精神內核”切入,放大其“民胞物與”的人文精神與“君子品格”,建議借鑒成都杜甫草堂“人日游草堂”民俗經驗,打造“杜甫文化節”、祭祀紀念儀式、詩歌創作大賽等持續性活動強化公眾認知,讓詩人IP從“歷史符號”轉化為“城市記憶”。
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李商隱研究會會長米彥青則提出“記憶之城”概念,主張將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等經典詩句融入城市公共空間,如地鐵站點裝飾、公園導覽牌及社區廣場舞配樂,參考沁陽市“李商隱詩歌體操”案例,讓詩詞美學走進日常生活。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王維研究會會長陳才智補充道,鄭州可整合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資源,構建“大唐詩人鄭州IP矩陣”,推動與洛陽、西安等古都的跨地域文旅聯動。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張靜以鄭州某小學“每日一詩”實踐為例,分享了四年級學生創作詩詞《爬山虎》及盲童徐明澤通過葉嘉瑩吟誦錄音學習詩詞的感人案例。她指出,詩教需跳出“形式化傳播”,建議提煉“人生海海,鄭州有詩”等主題口號,聯動家庭、學校、社區打造“詩詞+生活”的全場景浸潤模式。
針對“如何用一把鑰匙打開鄭州詩詞資源”的核心問題,嘉賓達成3點共識:短期通過詩詞主題地鐵、沉浸式展覽等“體驗式互動”吸引公眾關注;中期依托數字化詩人IP、線上詩詞地圖等技術手段擴大傳播半徑;長期以詩人傳記、城市故事等“敘事創新”沉淀文化認同,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同質化困境。
記者 蘇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