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遇到“貨不對板”該怎么辦?近日,鄭州市惠濟區人民法院調解一起消費者網購祛疤膏后發現成分與宣傳不符的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商家當場“退一賠三”,在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提醒商家要依法誠信經營。
今年2月,王某在某電商平臺店鋪以46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支某品牌的祛疤藥膏。到貨后,王某使用幾天,發現祛疤效果并不明顯。隨后,根據瓶身上的醫療器械注冊證編號查詢發現,該產品實際為醫用退熱凝膠,不具備疤痕修復等療效。王某找到商家理論,然而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維權,商家與電商平臺相互“踢皮球”。王某以店鋪的經營者某公司存在虛假宣傳為由將其訴至法院,要求三倍的懲罰性賠償。
受理此案后,承辦法官仔細核查交易記錄、聊天記錄及案涉產品醫療器械注冊編號等證據,確認被告屬于虛假宣傳。考慮到案件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標的不大,在征得同意后,法官組織雙方進行調解。在法官的多番釋法明理中,某公司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最終雙方達成一致調解意見,公司當庭退還原告已付貨款并支付三倍賠償金。
說法:網購醫美產品小心掉進“美麗陷阱”
承辦法官隨后表示,在選擇網購醫美產品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細辨別,避免因一時不慎而“踩坑”。一要認準渠道。優先通過正規電商平臺的官方旗艦店或品牌授權店鋪購買,慎防神醫、神器類彈窗廣告,遠離朋友圈“三無”產品。二要資質核驗。醫美產品多屬醫療器械類,建議先核查商家資質再下單。如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查詢商家是否持有《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或確認其具備專項經營資質等。部分打著‘高科技’‘偏方’等旗號的產品,可能并非正規醫療器械,尤其要警惕、注意甄別。三藥收貨驗真。在收到貨物后認真核對藥監備案信息,如查看包裝是否標注醫療器械注冊證號(格式:械注準+年份+編號)、掃碼核驗中國藥監平臺等,若查詢不到相關信息或信息不一致,需警惕產品質量問題。此外,妥善保存交易記錄、聊天截圖、開箱視頻等關鍵性證據,發現問題及時投訴維權。
記者 魯燕 通訊員 維佳